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正文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一、基本情况

(一)带头人情况

带头人贡济宇为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吉林省教学名师,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师德模范长春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教育部中药学教指委《中药分析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中药分析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中药分析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人。5年来主讲了本科生中药学专业《中药分析学》、博士研究生的《中药分析学研究进展》及硕士研究生的《中药分析学专论》等课程共944学时

(二)成员构成情况

本虚拟教研室成员来自全国中部、西部和东部的综合性大学、医药类院校、中医药院校以及农业、商业、师范院校等不同类别、不同特色的高校 30 所,共 45 人。

1. 成员构成情况 本虚拟教研室由全国30所高校共45人(含本校实体教研室14人)构成。其中教授21人,占48.9%,副教授16人,占35.6%,均为学校骨干教师;学校构成包括中医药院校16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综合大学3所,首都医科大学等医药院校7所,其他农业大学、商业大学等4所,其中中西部高校21所,占70%;有23人为该课程负责人,该课程是中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30所高校中有17所高校的中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27人为该课程带头人或负责人。

2.虚拟教研室创建 本虚拟教研室以《中药分析学》及《药物分析学》国家级及全国行业规划教材和“中药分析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特色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为载体,自2009年以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培训等活动。如教材编委会成员定期开展教学大纲修订、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及工作人员培训等,已坚持13年。2019年《中药分析学》申报并获批吉林省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跨校类“金课”。2017年由本团队申报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数字化教学改革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已完成。其成果在全国相关高校得到了很好应用,特别是2020年疫情期间,为稳定全国相关高校的教学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课程简介

中药分析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质量规律及其评价与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两部分。 本校该课程创建于1984年,在全国开设较早。曾先后获评省级优秀课程、省精品课程;2019年获评吉林省“金课”;2020年获评国家级首批一流课程,2021年获评国家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及教学名师。 本课程紧扣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中药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为主线,从反映中药质量特性出发,使学生由浅入深,由基本理论到综合运用,突出中药教育理念与规律。旨在培养学生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的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均一性,进而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与控制。同时为中药研究提供方法、技术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药思维方法,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中药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技能,为从事中药分析、检验、生产和新药研发等奠定基础。通过思政融入,培养学生树立三种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养成一个习惯(规范操作习惯),培育一种精神(通过优秀校友案例教学,激励学生热爱中药事业和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 课程建设有实验实训平台和数字资源平台,构建多元多维评价方法,建立了试题库,利用云平台阅卷及成绩分析。

二、建设情况

(一)运行概况

本教研室创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分析化学教研室,《中药分析学》课程于1984年依托该教研室创建,于本世纪初独立为中药分析教研室,后为了便于教学研究,整合为药物分析与分析化学教研室。教研室目前承担有《中药分析学》、《药物分析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教研室制定有《教研室工作条例》及师资培养制度、教学研究例会制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材选用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教师教书育人守则等规章制度,并严格实施。教研室坚持每周1次教学研究活动(包括集体备课、教学讨论、课程建设、教研室建设等),并有教学研究活动记录。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备课、上新课和新上课教师试讲、青年教师采取师带徒进行传承培养,严格青年教师听课和试讲制,通过建设形成结构比较合理、积极上进、富有活力的教学集体,在学校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中名列前茅。  虚拟教研室自2009年开始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大纲修订、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培训等。早期以线下为主,逐渐形成线下线上结合模式。另外通过QQ群、微信群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已成常态

(二)教改成果及推广情况

1.建设成效 本课程曾获省优秀课程、省精品课程、省优秀教学团队等。1997年“中药药物分析课程的创建与改革”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获评省级“金课”;2020年获评国家级首批一流课程,2021年获评国家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及名师。建设期间,先后承担“中药学专业中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等省部级教研课题12项,取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三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团队教师3人次分别获全国教师授课大赛一、二、三等奖,1人次获教育部教指委优秀论文三等奖,教师撰写的《中药分析课程思政案例》被教育部教指委收录为示范案例。主编《中药分析学》等国家 “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10部,创新教材3部。建设了实验实训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和资源库,包括实操和虚拟仿真相结合的模拟药检所。改革成果多次在全国会议、多所高校交流,得到了较大地推广和应用。

2.推广应用 由本虚拟教研室成员共同编写的国家规划教材已在100余所高校使用,并获好评。由本团队成员完成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数字化教学改革”项目、部分成员参与完成的“跨校省级‘金课’建设项目”等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应用,特别是2020年疫情期间,为稳定全国相关高校的教学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条件建设

本校为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重点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高校、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依托清华教育在线、超星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进行课程建设,现有网络课程854门。本课程采用超星等平台,为国家级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学校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21.4万册,电子图书78.7万册,电子期刊103.9万册,自建数据库及购置数字资源库(47种),且开通VPN远程服务,通过手机图书馆等新媒体24小时开放。实验中心建有模拟药房、模拟药厂、模拟药检所等基地。学校极为重视课程建设和教研室建设工作。先后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线课程等建设。2018年率先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2019年启动一流课程建设,并给予重点投入。学校每年投入经费60 万元用于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药学院拟投入专项经费350万用于课程建设。并已为本项目投入60万元专项经费建设。同时,学校成立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设有教师发展中心、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作为保障。如《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优质课程建设条例》、《关于“教学改革专项团队”建设的实施方案》、《长春中医药大学教研室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  

三、建设特色

本虚拟教研室将延续团队多年特色,即:以“立德树人,服务学生

发展”为根本,厚植教学学术理念,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式运行模式,加强在线生态建设,创新共建共享机制。

1.构建多校联合的“教学学术共同体”,形成突破时空限制的基层教学组织新形态。本虚拟教研室以跨校“金课”建设为基础,认真总结团队 13 年来的合作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学术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平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式运行模式。

2.发挥“双万”示范作用,提升育人质量。虚拟教研室的 30 所参与院校中,有 17 所高校的中药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特别是虚拟教研室牵头单位的《中药分析学》课程, 2020 获评国家级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本虚拟教研室依托“双万”建设优势,通过引领示范、共建共享机制,带动全国相关高校全面提升《中药分析学》课程建设质量,提高整体育人能力和水平,并对各学校的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3.坚持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促进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本虚拟教研室建设始终秉承 “价值塑造、思维养成、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精心研究设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五融入”路径,即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考核评价。形成《中药分析学课程思政简明读本》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案例库。团队中有 2所高校的本课程获国家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团队。

4.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效能,创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互联网应用为手段,构建虚拟教研室智慧教学及管理系统的云平台,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试题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出版新型融合立体化教材等,建立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师资培养、教学研究、讨论交流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与应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

四、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本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着“发挥优势,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以打造“云教研”品牌和高质量服务中药教育为目的,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多校联动,共建共享。

1.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学术共同体,形成突破时空的教研室有效管理运行体制。汇集全国《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骨干力量,形成“中部+东部+西部”的“多校联合、共建共享、协调创新、特色发展”的课程教育教学学术共同体,完善虚拟教研室“教学学术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平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式运行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程思政示范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手段及质量评价的改革,全面提升《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质量。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研究。争取培育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 20 项以上,每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30 篇以上。

2.共建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推进《中药分析学》课程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通过跨校、跨区域的教研交流,协同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库、出版新型融合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理念互联互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内容迭代改进。争取建设和完善虚拟仿真实验 7 套以上,试题库 1000题以上,教学案例库 30 个案例(包括课程思政案例)以上。出版新型融合立体化教材 3 部以上。资源使用争取达到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全覆盖。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整体育人水平。厚植教学学术理念,依托虚拟教研室,协同打造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促进虚拟教研室成员高校教学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分享与推广辐射。争取每年组织各类培训 3 次以上,各类工作例会、组会、研讨交流等活动 12 次以上。

(二)建设内容

1.创新虚拟教研室管理理念,形成突破时空的有效管理运行体制

1)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本虚拟教研室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组建虚拟教研室管理委员会和教学学术委员会,做好分组分工。制定和完善虚拟教研室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保证其有效运行,使之工作有序,实现智能化管理。形成“中部+东部+西部”的“多校联合、共建共享、协调创新、特色发展”的课程教育教学学术共同体。

2)完善“教学学术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平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式运行模式。

2.有效开展教学研究,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

1)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对《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考核方法、教学效果评价、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课程标准等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培育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结合各成员高校实际,本虚拟教研室每年拟开展 5~6 个项目进行专项或专题研究,并支持或联合各成员高校申报省级以上教改项目,以此推动更多高校参与研究。争取培育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 20 项以上,每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篇以上。

3.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推荐开放共享

1)通过跨校、跨区域合作,协同打造《中药分析学》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包括:一是数字资源;二是争取再建设和完善虚拟仿真实验 7 套以上;三是争取建设和完善教学案例库 30 个案例(包括课程思政案例)以上;四是试题库建设,完成入库试题 1000 题以上。

2)完成“十四五”规划教材(新型立体教材)和创新实验教材(新型立体教材)的出版发行和使用。其在“十三五”融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新型立体化教材,包括纸版教材和新型资源素材+虚拟仿真资源+视频+微课+MOOC(或+在线直播)等,以便实现学生的个性学习、泛在学习。

3)开发在线课程评价和质量保障系统。研究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和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云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互评,并及时反思和整改。为提高在线教学质量提供支撑。

4)协同打造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

5)资源使用争取达到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全覆盖。

4.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

1)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发挥教学名师、一流

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等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促进教师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争取每年组织各类培训 3 次以上,各类工作例会、组会、研

讨交流等活动 12 次以上,同时,利用资源库可以随时进行在线学习,

另外,利用虚拟教研室平台、微信群等可以随时交流互动,解决实际问题。

5.搭建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虚拟教研室还将通过举办夏(冬)令营、学科竞赛、访学、线上

交流、优秀校友讲座、朋辈互动等多种形式,搭建各校学生的交流平台,切磋学术、交流体会、拓展思路,培养科学创新思维和中医药思维能力,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预期成果

本虚拟教研室争取经过 3~5 年研究、建设、应用和成果推广,预期形成以下成果:

1.总结建设经验,形成可供推广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方案。包括组织体系、运行模式等制度文件等,为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借鉴,发表相关论文 30 篇。

2.共建一批优质《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数字资源库,建设和完善虚拟仿真实验 7 套以上,开发学案例库 30案例(包括课程思政案例)以上;完善试题库建设,入库试题 1000 题以上。并应用和推广,资源使用争取达到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全覆盖。

3.出版系列《中药分析学》课程教材。完成“十四五”规划教材(新型立体教材)和创新实验教材(数字教材)的出版发行和使用。以便实现学生的个性学习、泛在学习。

4.建成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每年组织各类培训 3 次以上,各类工作例会、组会、研讨交流等活动 12 次以上,不断丰富完善教师培训资源库,提供随时在线学习,为青年教师成长、骨干教师提升提供保障。

5.取得一批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完成专题、专项研究项目 20 项,每年形成教育研究成果集。